引言:
为进一步深化党纪学习教育,切实增强警示教育的针对性与感染力,有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党员的纪律意识与廉洁意识,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党委精心组织开展了党风廉政教育建设月系列活动之廉洁人物事迹分享会。此次活动旨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以伟人为榜样,向廉洁模范对标看齐,从而在学院内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与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学习。2011年4月13日,他在学习杨善洲精神、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杨善洲同志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但他用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一辈子化为家乡永恒的春天
1988年3月杨善洲退休后,放弃休养,前往大亮山植树造林偿债报恩。他曾在此山艰难求生,目睹其荒芜决心改变。退休第三天便带队上山,住草棚、油毛毡棚,患重病仍坚守。虽面临资金短缺、物资运输难等困境,却通过捡果核、背粪箕积肥、捡垃圾做营养袋、四处引苗等方式解决。1999年左腿骨折,半年后拄拐重返。历经22年,大亮山终现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等盛景。杨善洲以共产党员的担当,不顾艰难,用汗水与坚持让大亮山重披绿装,兑现承诺,其事迹彰显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敬仰,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生态与精神财富。
一颗心永远贴在群众的脉搏上
在保山,流传着诸多杨善洲的“经典段子”。他身为领导,却毫无架子,曾帮赶马人端马脚钉马掌,为年轻石工示范打石。从县领导直至地委书记,他扎根群众,常下乡,头戴草帽、脚穿草鞋,随身带农具,与民同劳作,深入了解基层。他走遍保山众多乡村,甚至徒步前往偏远的木城乡,了解民众疾苦后召开会议并做出改变贫困乡村面貌的方案。他心系农业产量低的问题,种试验田推广“三岔九垄”插秧法等,让保山水稻单产曾在全省排第一,获“滇西粮仓”美誉,他也被称为“粮书记”。虽他并非事事无误,在一些问题认识上曾落后于农村改革实践,但一旦知晓群众意愿,便会全力奋斗,其一生都在为群众幸福而奔波操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用行动诠释着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用手中权力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
1985年,保山地委办公大楼在建时遇昌宁水灾,杨善洲果断停建大楼转救灾民,他认为不能坐视群众受苦。下乡时,他轻车简从,吃饭与百姓同,坚持结账,如在龙陵调研后,因秘书未结账,责令其搭班车返回。他从不拿下乡补贴,还将补贴款用于帮群众买蜂箱。他对百姓慷慨解囊,自己却生活“抠门”,住小房、着旧衣、抽烟叶。他公私分明,回家从不坐公车,二女儿落榜也不利用权力安排工作,对为个人利益求他调动工作的老相识和亲戚均严词拒绝,他深知权力是人民赋予,只能为人民谋利,绝不能为个人私利开方便之门。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公仆情怀,心怀人民,在公与私、奉献与索取间,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风范与坚定的党性原则。

杨善洲以其坚定的党性原则和不懈的为民情怀,彰显了优秀共产党员的伟大,也为全体党员树立了标杆。他的事迹鼓舞我们牢记使命、克己奉公,敢于担当历史使命。作为党员,我们应汲取他的力量,筑牢信仰之基,不为名利诱惑所扰,并且踊跃参与社会服务,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为党风廉政建设奉献全部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