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实施“点灯工程”,构建党建引领下的 高质量育人体系 ---阳光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教工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总结报告
发布日期:2024-06-07

一、项目简介

批准项目立项的党组织名称:中共阳光学院委员会

项目起止时间:2022年10月~2024年6月

支部党员数:22人

参与活动的党员数:22人

支部所在单位中心工作:教学科研、人才培养

二、“立项活动”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智能建造学院教工党支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党建铸魂、导师把向、实践赋能的育人平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立项立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构建“党建引领、导师陪伴、朋辈互助、师生共创”的基层师生党支部共建新格局,推进高校党建和人才培养有效融合,实现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立项活动”做法

通过实施“点灯工程”,组建“思政+专业”团队,全员合力打造领学、规划和实践三个平台,以陪伴式的教育点亮学生心中的三盏灯,即信仰之灯、方向之灯、能力之灯。

(一)建立“双学”模式,夯基强念,点亮“信仰之灯”

采取“导学+领学”机制,通过邀请名师和发挥朋辈示范的相结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程”。一是依托“红色讲坛”开展名师导学。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思政课教师作客支部“红色讲坛”,向师生讲述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百年船政等教育内容,促进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二是依托“领学小组”落实朋辈导学。强化党员思想政治建设,以支部为阵地,以理论学习小组为平台,由骨干师生党员带领学习领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及个人等事迹,引导服务奉献。三是坚持学思践悟,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党支部组织党员定期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马尾区船政文化博物馆、潮江楼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将党建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与马尾区船政文化管委会、文旅局、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等合作,开展文化传承、志愿服务、助力乡振等主题实践党日活动,进一步夯实立德树人思想之基。

(二)实施“双导”计划,掌舵领航,点亮“方向之灯”

采取“引导+指导”机制,以大出口为导向,发挥多元导师合力,全过程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工程”。一是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循循善诱,构筑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按照“低年级学生着重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年级学生着重引导实现自我价值”的培养体系,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开设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采取“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教师党支部书记、系主任带头授课,优秀青年教师重点讲,全体任课教师积极讲”的全员参与模式,深入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充分提炼和挖掘每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努力培养更多“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二是建立党支部“导师组”,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通过大导师、专业导师、实战导师、成长导师和助理导师这五类导师对学生开展启蒙教育、知识传授、潜力挖掘,明确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选好实战就业、训练考编、积累创业、考研升学等其中的“赛道”。三是成立党支部“敲门砖就业指导工作室,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联动就业创业导师、行业专家、杰出校友等多元主体,为学生开展专业应用导读、就业政策解读、行业前景和岗位能力需求介绍、求职技巧和简历制作指导等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找准职业规划方向。

(三)打造“三大平台”,强化实践,点亮“能力之灯”

建立“党建+”的实践模式,牵头打造融合学科竞赛、社会实践、项目实战的“三位一体”实践锻炼平台,打通就业能力“最后一公里” 。一是实行“党建+学科竞赛”模式,党员骨干牵头组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类竞赛,锻炼信息收集、撰写、演讲、协同和创新等素质能力;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CAD制图、BIM建模、测量技能等专业竞赛,提升运用能力。二是党支部强化校地共建,组建社会实践队,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北墘、仕洋、南岩、闽安、白眉等村落,开展古厝保护、旅游形象宣传、村民导游培训、文创产品开发等智力助农、文化扶贫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强化专业知识实践运用的同时,厚植学生的责任和服务意识,彰显青年大学生的时代担当。三是采取“支部+企业”共建模式,通过校企党组织共建,与中建海峡、中建五局、中庆建设等深化校企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工程检测、BIM协同设计等真题真做的实战场景,直面行业和市场实战项目,锻炼岗位技术能力。

四、“立项活动”做法

(一)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彰显

通过立项活动的开展和实践,党支部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了理论“双学”、规划“双导”和实践多平台联动的育人机制,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党日活动、支部立项等组织制度得以强化和巩固,形式和内容得到创新发展,组织活动的内涵得到显著提升。在这过程中,党支部在教育、管理、监督、组织、宣传、凝聚和服务师生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凸显,战斗堡垒进一步得到巩固;党员师生在立项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升华思想认知、锤炼意志品质、增强服务意识,同时提高了专业运用能力、积累了实践经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三红工程”,夯实党建育人“最后一公里”》入选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特色项目选编》;教工党支部荣获省级“先进党支部”称号,支部先进事迹入选福建电视台《时代先锋》栏目专题片拍摄,并选送“学习强国”宣传展示。学院被评为福建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福建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多项先进荣誉单位,涌现出多名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先进个人,《走“新”走“心”,多维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立项荣获福建省高校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党建+”的育人模式成果丰硕

建立形成以“党建+”为引领的育人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党建+课程思政”激发育人“新动能”。出台《智能建造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打造了一批使学生终身受益的“金课”,为立德树人打下更坚实的课程基础。党支部书记王凤副教授所讲授的《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火宅后损伤检测与加固分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获评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党员程怡副教授入选省高校课程思政专家库,所讲授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入选省线下一流课程;党员李嘉维副教授所讲授的《房屋建筑学》获评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培养抗震设计能力、培育土木工匠精神”“‘三层四阶’混合式思政育人教学创新实践”“施工组织专业传承,工匠精神润物无声”等3个案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学习强国以《阳光学院:打造“四课堂”联动推进专业思政》为题报道我院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二是“党建+学科竞赛”开辟育人“新渠道”。党支部推动师生党员引领专业实践活动,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和以赛促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师生党员组建的团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高级别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100多项。其中,在与清华、上海交大、同济等名校团队同台竞技中,三次斩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荣获2024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铜奖。中国教育报以《阳光学院聚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科竞赛中练就真本领》为题,专题报道我院竞赛育人成果。三是“党建+产教融合”奏响育人“新乐章”。党支部持续推动校地和校企融合,与福州马尾闽安、白眉、宁德屏南北墘、仕洋等乡村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助力北墘打造成为黄酒特色文化小镇和3A旅游景区,被团中央授予“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七彩四点半’示范团队”;与名筑建工集团共建“名筑土木工程产业学院”和“名筑土木工程实验班”,与中建海峡等行业龙头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以“产业链办学、场景化育人”深化人才培养,在行业岗位实操中练就真本领,同时反哺教学,以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党支部通过开展思政引领、生涯规划和能力提升的立项工作,真正做到为党国育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7%以上、高质量就业率在30%以上,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建发集团、中庆建设等央国企和上市企业每年成批录用我院毕业生,毕业生陆续成长为高级工程师、上市房企高管等精英人才。应届考研升学人数也逐年翻番,其中有部分学生考上211、QS排名前100等的国内外知名高校。《BIM人才就业成为“香饽饽”》受到福建日报、新浪网等媒体报道。通过师生党支部共建,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纵横向课题和自创研发的各种专利项目,通过“做中学”与“学中做”提升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学生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级大创课题有53项,授权专利15项,发表论文18篇。光明日报客户端以《福州阳光学院:推行“两大赛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题,专题报道我院实行考研升学、就业创业“双赛道”和“双导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五、佐证材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