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好案例]构建“一体三翼”格局打造“三型”党支部——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
发布日期:2022-07-14

一、支部简介

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福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民办高校唯一),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福建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党支部成立于2017年6月,现有中共党员14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11名;教授1名,副教授8名,讲师4名,助教1名。近年来,党支部出版福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系列丛书(第一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等20余项;支部书记荣获省优秀教师、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及高等院校学科(学术)带头人资助计划;4人次获省级重大奖项4项;教改项目获省级奖项6项。支部书记被聘为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福建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规划(2021-2025年)》编制专家组委员;《中国教育报》以“头雁领航促融合——福建实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纪实”为题对相关工作进行报道并在全省“双带头人”培训班作党支部建设主题报告。

二、案例内容

党支部致力于为学校提供优质的“大思政”课程,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能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且能提供“中国方案”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增加中国元素和人文因子。为此,党支部构建“一体三翼”的同频共振格局,即:以“立德树人”主体,打造党建及业务素质“双过硬”的党员队伍、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融合”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双联动”的育人阵地。

(一) 打造“双过硬”的党员队伍,创建“学习型”党支部

党支部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师资队伍建设。党支部通过专题学习、学术沙龙、实地调研,创新学习方式和载体,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围绕党史学习开展“党史教育+”系列活动,坚持做到“乐学、勤学、致用”,常态化聘请专家学者讲学,重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党支部推动新理论新思想入脑入心,找准结合点,解决了党建和业务“两张皮”问题。党支部组建理论宣讲团队,长期承担学校党校课程,为全校师生开展宣讲上百场。党支部积极参与并指导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部书记杜云在省国防办“一堂好课进高校”、省长乐部队“军地同上一堂思政课”、市海渔局“十九届五中全会”、福州电视台“榕城宣讲团进校园”、省消防救援总队“书香四月、共话消防”等不同场合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0余场次,入选2021年福建省首批“新时代宣讲师”。教师党员走进福建长乐部队进行军地共建,举行重读“五四精神”等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二) 构建“双融合”的课程体系,创建“创新型”党支部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党支部创新性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课程走进高校思政课堂,实现思政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融合”。

1、线上线下相结合,创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党支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课程编入本科培养方案。面向全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成为“大思政”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典型范式。

党支部打造在线开放课程《论语》、《国学讲座》等。由支部书记主讲的“《论语》导读”入选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并被推送2021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400余所高校16000余名大学生选修,课程PV达1700万。2022年3月,该课程被首批纳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对全国高校开放共享。

2、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建构多功能人才培养新平台。

依托地处福州马尾的人文历史优势,党支部为全校学生提供“体验式”、“传播式”、“探究式”组合思政理论实践教学项目体系,即:与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实训体验;开设船政文化通识课程及举办船政文化系列研讨会,传播地方文化;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以船政文化为载体,启发学生探究课题,将研究成果多样化呈现。这也是党支部探索新时代民办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体现。

3、加强教材建设,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党支部组织编写系列教材,《新时代大学生唐诗宋词诵读选本》、《中国梦船政魂:马尾船政文化》等5本文化类教材出版于厦门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民办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等3本实践类教材于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梦 船政魂:马尾船政文化》入选福建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是国内第一本以船政文化为主题的大学通识教材。

(三) 共筑“双联动”的育人阵地,创建“服务型”党支部

党支部构建以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四维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共筑理论结合实践“双联动”育人阵地。

第一、二课堂实践教学,由教师党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党支部充分发挥新时代民办高校“自主办学,百花齐放”的特点,将第二课堂搭建在社团,教师党员悉心指导国学经典读书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读书社等5个学生社团,举办“阳光杯”国学文化艺术节、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推进内涵式发展格局。

依托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党员多次组织学生前往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研讨活动及主题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组建团队开展实践教学,助力乡村振兴。教师党员带领学生前往寿宁县下党乡,以红色文化推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项目。“寿宁县下党乡文化振兴方案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以优秀成绩结项,学生团队发表论文。教师党员带领学生前往屏南县白玉村,以开发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为白玉村编写村民导游培训班的教材。此外,教师党员还带领学生赴屏南县漈头村、仕洋村、村头村开展智力助农活动,积极推动大学生下乡扶贫红色教育项目的成功转化及地方产业发展,以增强民办高校学生的社会服务和创新能力。

党支部将继续探索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和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方案,打造“有高度、有力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党建工作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