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频道 > 正文
[支部好案例]党建引领法援二十年,构建育英才惠民生新格局——阳光学院法学院教工党支部
发布日期:2022-07-14

一、党支部基本情况

阳光学院法学院教工党支部前身为法律系教工教工党支部,成立于2001年,支部共有教工党员6名,设有支部书记一名,组织委员(兼纪律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名,党员中5名研究生,1名副教授,5名讲师。教工党支部书记由高层次人才王浩云副教授担任。党支部以强化服务型党支部的建设为着力点,组织具有律师资质的教工党员和热心公益服务的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力量加入法律援助。在促进党支部的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搭建实践育人的平台,大力推进法律援助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实现组织建设、服务群众、学生成才共赢的局面。二十年法律援助工作,得到社会一致好评,先后被各级单位赋予福建省最美身边普法人等荣誉共计十余项。

二、案例内容

(一)背景起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同时《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探索教师党建工作向最活跃、最具有创新能力的组织扩展”。为了适用学校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的要求,党支部牵头创新公益法律诊所、跟随律师办案等多种实践形式课程,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到法律援助的各个环节,形成送法进学校、送法进社区、送法进乡村,辐射社会弱势群体、学校、社区、乡村等不同群体的“诊所式”法律援助服务项目。有效解决党建工作和学院中心工作两张皮,促进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和实践育人工作有机融合。

(二)主要做法

1.践行党的精神,实现组织生活更加真实管用。结合法律援助工作实际,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等主题的党日活动,明确实践的精神内涵和意义。并积极组织案例研讨会,分享典型案例,让教工党员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熏陶,提升队伍参加组织生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

2.党支部引领聚合力,实现组织模范带头的作用充分发挥服务型党支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设置法律援助党员先锋岗,由优秀教工党员选拔院内持有律师资格证的老师加入指导团队,吸引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热心公益的法学专业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志愿者。引导师生深入群众,发挥专业优势为群众排忧解难。团队成员中,指导老师全部拥有至少两年以上的律师工作经验,而学生党员参与法律援助的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充分发挥党员热心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

3.岗位身份“代入”培养,实现组织育人的功效。法律援助在真实的各种场景下直面当事人,对学生的临场应变、融会贯通运用知识、沟通合作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团队根据法学专业未来职业发展趋势,设计多类职业岗位训练平台,让学生以律师、企业家、公益志愿者等身份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4.服务地方法治教育实现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

(1)法律援助进社区。由教工党员带队,组织师生在马尾区司法局门口定点法律援助,为民众提供义务法律援助。每逢周末,团队成员在福州市马尾区司法局门口“摆摊设点”,为到场的或路过的群众分发宣传册,接受居民的法律咨询,普及法律知识,传递法治梦想。

(2)法律援助进乡村。利用假期、周末走进乡村开展普法用法宣传活动,通过向村民发放法律宣传手册、张贴法律宣传海报、走进村民家中“一对一”宣传法律知识及免费法律咨询等形式,引导村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正确维护自身合法群益。

(3)法律援助进学校。联合马尾区司法局、马尾科协等机关单位先后深入福州市罗星中心小学、福州第二十四中学、马尾区实验小学开展开展以“大手拉小手,普法一起走”为主题的普法义教校园行活动普法义教活动。通过课堂讲解传播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引导小朋友们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4)法律援助进网络。安排普法志愿者到网络平台“百度知道”、“腾讯会议”和“网络直播”等形式回答网络法律咨询,规定志愿者每学期至少回答15个网络法律咨询当事人的提问。

三.“立项活动”成效

(一)获得民众及省市各级单位高度认可

团队共为社会提供无偿法律援助近万人次,解答咨询数量约7000件。法律援助服务项目开展的志愿活动曾被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新浪新闻网、中国新闻网、福州新闻网等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被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单位授予福建省青年法律志愿者组织、福建省法律进学校活动先进集体、福建省最美身边普法人、福建省“148”法治志愿服务平台、福州市法治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福州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示范点、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项目等荣誉称号。

(二)党建工作和学院中心工作有机融合

在支部党员的引领和带动下,学院全体教师形成合力。教学成果建设等工作取得不断的突破。三年来,学院先后获得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金课2门,省部精品课程5项,校级教改项目12项。其中,以支部法律援助项目为基础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获得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福建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福建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等荣誉称号。

(三)形成传帮带的组织文化

组织重视师生传帮带文化的建设,形成“老”带“新”,“熟”带“生”策略,由专业技能强的党员指导经验欠缺的师生。同时发挥党支部的辐射作用,带动身边的非党员教师,有效发挥党支部在学院各项中心工作中团队建设的作用。

四、佐证材料

(图示一):为农民工成功讨薪,获得感谢信

(图示二):每周在司法局门口摆摊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图示三):参与司法厅民法典进农村活动

(图示四):普法教育进农村

(图示五):获批福建省青年法律志愿者组织荣誉

(图示六):获福建省司法厅“最美身边普法人”称号

(图示七):获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教育厅“法律进学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