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频道 > 正文
[支部好案例]助力乡振,反哺人才培养促双赢——阳光学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党支部
发布日期:2022-07-13

 一、党支部基本情况

阳光学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党支部成立于2018年5月,现有中共党员22名,设有支部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兼纪律委员)、宣传委员和统战委员各一名。工作室负责人始终坚持每月召开支部委员会,做好师生服务,发挥模范作用。始终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思政育人贯穿在工作中,多次获评优秀党员、优秀教师、教学优秀等荣誉称号,协助“电子商务”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申请并获批福建高校人文社会研究基地“闽台乡土文化社区研究中心”;在闽东地区开展“智力助农、文化扶贫”期间,成功助推北墘村获批国家3A级景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教研探索中,获批包括省重大教改项目在内的多个教学改革项目,并公开发表多篇教学研究论文等。

二、案例内容

(一)背景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的振兴。阳光学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党支部的建设将始终秉承党建业务和教学科研业务双推进、齐丰收的理念,充分利用课堂阵地,增加真题真做的实践机会,增加创新创业的普遍性,将教师党支部打造成党建树品牌、教学科研树标杆的典型教师党员队伍,积极鼓励并引导大学生参与和服务乡村振兴。此举不仅提升了教师党员教研水平获,同时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奉献社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实践锻炼平台,也有利于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为乡村吸纳人才,实现大学生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二)主要做法

1、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

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稳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党支部内教工党员以扶贫、扶智为主要方向,将农业生产、生活理论知识等融入教学内容当中。结合我院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本支部教工党员申报并获批的《电子商务实务推广》,《直播运营推广》和《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等福建省实践金课,通过形成策划书、课程报告、论文等形式,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建设先进思想的同时,结合我省乡村发展现实情况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展开培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专业性及长效性,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长远发展。

2、增加真题真做的实践机会

党支部高度重视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宣传教育,设计多样化的乡村服务项目,推进支部三下乡、志愿服务进社区和建立实践基地等计划,引导师生党员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党支部前往泉州市洛江区永安村接洽,先后调研20余次,并建立“乡村振兴工作站”。之后以“相约多彩仲夏,体验奇妙花草”为主题开展2021年阳光学院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站在五风党建、花卉文化、花卉研学和数字乡村等领域助推永安村乡村振兴。此外,通过拍摄“纪录片”设计社区乡土文化展板与展厅陈列挖掘琅岐“英雄的金砂”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内容,更是引导党员在基层一线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同时带动学生党员到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3、推动创新创业普遍化

两学一做,学是基础,做是关键。党的先进性也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和提高,双创型党支部建设能够让支部的先进性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来。利用教工党员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资源优势,以支部党建活动为载体,开展具有“专业+创新创业”特色的党日活动,促进“党建+创新创业”相结合,增强学生党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加强教师的教学科研反馈,促进教学相长,形成双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坚持“以党建带动教学科研,以教学科研推动党建特色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推动全体党员服务乡村振兴、培养爱国爱家的应用型人才。

(三)收获成效

1、学生群体普遍受益,辐射示范作用不断显现

结合党建工作和乡村振兴目标,成立乡村振兴工作站,支部教工党员引导学生聚焦学以致用和乡村振兴的活动,聚焦社会实践和志愿帮扶活动。2021年福州市首届最美青年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分享会在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商学院师生暑期开展的“阳光学院赴泉州永安村乡村振兴工作站专项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福州市首届“最佳青年志愿服务项目”。

以服务乡村振兴项目为导向,教工党员打破专业壁垒,形成跨域的“边学边教”的新型师生关系。2020年至今,支部健全关心帮扶机制,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乡村振兴”为题,发表学术论文6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突出成绩。例如:第十一届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二等奖;获批省级创新训练项目立项等等

2、教师教研水平获得提升,教改模式获得肯定

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应用型育人场景的理念和服务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建设方案,支部教工党员的教学科研实力和服务师生能力得到提升,教改模式获得肯定。申报并获批福建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福建省社科项目、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一般项目、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项目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软科学课题研究等10余项。此外,《乡村市场调研》获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获省级社会实践类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成果《特色文化+乡村振兴:模式、方法与个案》一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支部党员施玮同志被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时,入选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乡村产业专业委员会成员

3、育人平台获得社会认可,乡村振兴取得实际效益

以支部为平台,引导党员们积极将课题项目的优秀成果,转化为可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及实践创业的作品,以赛促学,以赛促提高。支部党员多次带领学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大赛的奖项,指导学生团队撰写出黛溪镇创建北墘黄酒文化小镇策划报告、寿山乡茶盐古道文化等策划报告,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肯定。阳光学院商学院乡村振兴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次被新浪网、腾讯新闻、华人头条、大学生网报等进行公开报道。支部党员围绕支部建设、科研教研、师德师风等方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能力突出,成果显著。